什么是聪明的交易者?凡事提前准备

《礼记·中庸》中有句古训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

任何事,提前做准备,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。说话前做好准备,便能思路清晰妙语连珠;做事前做好准备,便能有条不紊游刃有余;出行前做好准备,便能规避意外出行顺利。

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,但世上从来不缺优秀的人,优秀并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日复一日提前下足功夫蜕变而来的。

不怕你不优秀,怕的是你根本不懂得提起准备。

做期货也是一样,交易有风险,任何人都不可规避,只能不断降低。提前做好准备,制定好交易计划,便可帮你把风险降到最低。

交易计划的制定,粗看起来,是纯主观的东西,怎么会成为保持客观的重要手段?确实,计划的制定是主观的,但最重要的是:计划的制定不是建立在对市场预测的基础上,不是建立在:因为我们预测市场要涨,所以我们这样制定买入计划,而是建立在:如果市场怎么变我们就怎么做的基础上。即交易计划是一个应变计划,不是一个预测计划。

制定好了应变计划,只要你认可这个计划,其实就相当于你非常清楚这个计划的风险和利润所在,只要市场出现计划中的信号,你就敢坚决执行,即使看起来会错,也很清楚错误所产生的代价以及这种代价是否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。约束是一种保护,也是一种手段,迫使你去坚持。交易计划其实就是一种约束,它会迫使你朝客观的方向靠拢,并最终形成按计划交易的习惯,形成客观性的交易。所以,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讲,交易计划确实是保证自己更加客观的最重要的手段。

另外,交易计划的制定,也可以确定你的追求目标。确定追求目标,才能形成相应的操作原则和系统,而不至于什么机会都想抓,什么都不舍得放弃,结果却什么也抓不到。市场的波动很容易使你丧失追求目标,而追求目标的丧失,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风险管理的丧失,最终使你即不清楚想获得什么(只有一个模糊的赚钱的概念),也不清楚准备失去什么(只是担心亏损,但不清楚亏多少该刹车),直到亏损到让你忍无可忍的时候才清醒。而交易计划的制定可以使这一切皆清清楚楚,使自己一直处于主动状态,避免自己被市场的无序波动弄得惶恐不安和患得患失。

交易的本质,对于投机者来讲,无非就是:你准备付出什么(冒多大的风险),想获得什么(至于怎么付出、怎么获取那是交易技术的问题)。

如果你在进场之前,没有形成严格的交易计划,只是在心里有个模糊的框架,则由于市场价格的起伏波动,你就难以确定你准备付出多少,也难以确定你到底想要获得什么,一切均变得缥缈起来。所以,就会出现该止损的没有止损,该持仓的没有坚持,该进场的没有进场,只剩下无穷无尽的后悔。而由于这些后悔,你还会产生错觉:只要坚持自己的观点,只要严格执行计划,只要不再后悔,你就能获得成功。

几乎对于所有的投资者来讲,只要你没有建立严格的交易记录和交易计划,留在你头脑里的似乎都是你看对而没有操作的记忆,至于你看错的也没有操作的,你很快就会忘记。所以,你只记得你对的时候(当然看错又做错的也会印象深刻),在此基础上,你会产生幻觉和盲目的自信。直到亏完为止,还会认为主要是自己运气不佳,不是水平问题或者水平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改进。

交易者应该如何制定计划呢?一般来说,计划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因素:

1、总体资金分配管理,比如持仓资金占用全部资金的比例不得超过20%,交易杠杆不得超过5倍;

2、交易品种与市场分析,在选定要交易的商品之前,必须对该品种有非常透彻的了解,包括其成交量波动率、交易单位和交易限制等信息;

3、设置好盈亏比及单品种每次交易手数、交易总手数,分配好单品种的盈利目标与亏损限额;

4、入场条件,“何时入场最合适”这种难题对于没有交易经验及系统的新手来说真是“难上加难”,但交易者仍可以根据基本面或者学过且验证过相对有效的技术指标/形态等工具进行判断;

5、出场条件/退出策略,退出策略可以有多种,比如止损离场、止盈离场、价格波动与预期反向后离场等等;

6、预期操作时间,对于交易品种的预期方向有个大概把握后初步预定自己的操作时间,比如对某个货币对进行短线操作,预期持单时间为1-2天。

总的来说,计划的每一项内容都要尽量做到有条有理,不求对进场点位进行精确部署,只求对自身交易过程进行整体细化规划,不要单靠盘感得过且过,牢记资金管理是交易计划中最需要程序化、细节化的一部分。至于制定计划的时间,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规划,然后再定期(每日、每周或每月)制定具体操作计划。不少高手都喜欢在每日盘前制定好一日交易计划。

上述几条可能并不全面,但都是最基本要列事项。不过,再好的计划不予以落实都是毫无意义的,交易者要坚持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,这样才能在动荡市场中做到临危不乱。

世事无常,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。凡事提前做准备,便是留出回旋的余地,有备而不需,并不是遗憾,再如何,也好过需要时,却什么准备都没做。这不仅是处事的智慧,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。小事提前准备,是对自己的负责,大事提前准备,是为他人的负责。只有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。

秦国名将王翦,极为重视士兵的性命,每次接到军令,都会提前做出充分的准备。比如勘察对方的粮草、作战地形,还对比两军的兵力情况。秦始皇十一年,王翦奉命领兵讨伐赵国,王翦做了详尽的准备,还把士兵做了精简:放俸禄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,再从留下的人中考察士兵的能力,最终只留下了20%的精英之兵。因为做了充足的准备,王翦在这次战役中,连续拿下赵国的九座城池,轰动各国。

“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”

做事需要提前准备,与人交往也是如此。无论何事,若只准备成功,不考虑失败的方面,当失败来临时,则只能悔不当初。不如早点做好准备,防患于未然。把一件事极力做好,这是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。而做好事的基础,便是提前做充足的准备。

唐朝军事家郭子仪,虽然声望浩大,却从没有忘记凡事先一步。郭子仪的官越来越大,却依然不拘小节,有时候客人拜访,也不让妻妾回避。但对于当时还是御史中丞的卢杞,郭子仪总是要家人回避。

家人不理解,郭子仪则说:“此人长相丑陋,心胸狭窄。如果他来的时候你们不避开,看到他的样子,若有人忍不住笑出来或者惊呼,那可就闯大祸了。要是他日后掌权了,我们一族人的性命可就不保了。”果然,在不久后,卢杞成了权力极大的宰相,一上高位,便开始疯狂报复曾经和自己过不去的人。而郭子仪一族人,是唯一的例外。

最高明的处事方式是凡事先一步。

《周易》云: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。”凡事提前做准备,不因眼前的繁景而忘记福祸相依,这更是一种担当。

《大学》中有言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,懂得居安思危,提前准备,才有事情真正来临时的从容冷静。这样的人,有远见,有担当,凡事有准备,遇事能三思。正是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”。

“文章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请告知即刻就删,谢谢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以下吧
点赞9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图片正在生成中,请稍后...